您当前位置: 廖海彬:是时候
廖海彬:是时候
       白驹过隙,我和回报社会的大家庭一起走过了两年,收获的不仅是为人处世的知识,更多的是来自组织的温暖。导师们别出心裁的见面会流程设计,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平台。从之前理论课题的探讨,到今年公益项目的实施和展示。从理论到实践,施与受的主体的改变,也许这就是回报社会助学计划新的一个里程碑吧。

        这两年来,我担任小组的副组长,一直跟着艳昌大师兄,协助他进行小组内部建设。晓君师姐也在旁对海彬进行指导与建议,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谢谢你们,成为我的榜样。是你们, 教会我如何去思考与表达,我会铭记“为傲积累资本”的箴言,让我更清楚自己缺少什么,需要改善什么。谢谢你们,成为我的榜样。人在成长的时候,需要好的榜样。因为好的榜样,会让自己在需要选择的时候,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小组进行“松柏之青”的探访老人项目,尽管在组织上和参与上存在不足,但组员还是尽力配合去做好。在给社区大叔大妈义诊时,他们那种信任的眼神与求助的口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被需要的感动。医生,这名字上承担了太多太多的责任。
        每次看着小组的展示,心里都非常感动。但我们没有孤芳自赏,每次展示都是对活动的一次总结,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做得更完善。

        而Ken既是我的资助人,也是我们小组的导师。他不仅鼓励和指导我们通过组织、联系、筹办和完成一项公益活动,更希望我们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管理一个项目,培养领导能力,如何在压力中完成任务,建立团队精神,通过整个项目来提高我们的沟通技巧和参与公益活动的兴趣,从而体会助人为乐的心态。
       Ken在电邮上写道“我明白你们都忙,都有个人的优先次序,都有很多不同的困难,挑战等等,但这个恰恰也是我们希望你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怎样面对困难,挑战,来完成这任务的原因。玉不雕磨不成器,人不学习不知理。我觉得你们应该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如醍醐灌顶般惊醒,这才领悟到Ken的用心良苦。
        每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如何安排好生活与工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记得庞文师兄讲过“我爱上deadline这词”。在每次deadline,迫使自己在紧张的时间里完成繁杂的事情。回首总结时,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原来是如此强大。
        用心地付出,用心去投入,便是一种享受。每个组员的一次一次进步,或许是潜移默化的,但大家都有目共睹。我更享受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就是由于有共同一个目标,使我们的友谊更深一层。作为副组长的自己,一直很感激大家对我工作的配合与支持。毕业季在即,小组部分成员即将离开我们,步入社会。想到这,心中难免有些不舍与难过。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彼此的发展,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对于公益,我有自己的看法。公益的路上,从来没有先后之分。没必要等到自己致富时,才去回报社会回报家乡,而是可以从现在做起,投身公益,呼吁身边人加入我们的团队,传递正能量,传播希望。幸运的是,我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飞梦队“义教队,得到了校领导的首肯与支持,心里十分激动。”回报社会“不再是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接任我的团队的新队长曾说“做公益活动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兴趣,只有自己有兴趣了才会真心真意想去做好它,使别人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对他的帮助,同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我们一直相信,多传递自己的热情与快乐,薪火相传,公益之光将一直照亮。”我们大学生的能力小,做的事情也有限,但我们做我们能做的事,那就很满足了。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得到一种价值感,如同冬日晒着阳光般的温暖。

        是时候,我们告诉世界“yes ,I do I 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