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杜镇源:再说执行力
杜镇源:再说执行力

关键词: 框架,知行合一,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能力限制,单细胞生物

早在见面会举行前的两周,我通过导师和资助人的微信群得到剧透知道这次的主题是有关拖延(症)的,作为一个深度患者,我於是小小的振奋了一下。见面会当天,确实是干货满满,Victor和晓璇金霞学姐所提出的点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在四象图(Victor)里面有两个维度,一是紧急度,二是重要性,而一件事重不重要,则连接到你的长期短期目标(晓璇),它是否能令你心动,能否令你成为理想中的那个你;但现实中你的目标永远都不会纯粹是你个人的目标,你有不同的角色身处在不同的关系网里面,很多时候你得把相关者(stakeholder)的目标纳入考虑之中,所以你要多问多想(金霞),这对我这种职场菜鸟尤其显得重要。如果要再浓缩一点,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框架的话,那应该就是最大化(optimization)。

可是,我们都知道,不着边际的讲最大化谈我想做什么是不太现实的,比方説找个漂亮优秀的女朋友对我説就很重要和挺紧急的(圣诞节快到了!啊…!),但这并不代表我就该马上去做,因为我可能现在做不来,所以在我看来这还有一个隠含的维度叫做能力,实际上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区域里的最大化(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1],而中国文化管它叫自知。通常又重要又紧急的事情都会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的,对於这种事儿的办法就是:那就做呗;偶然落在我们能力之外的,那没办法,承认一句臣妾做不到,该下跪就下跪该叩头就叩头,应该还死不了。而在第二象里面的重要但不紧急的,却有很大部分是单靠我们现在的状态做不到的,例如晓璇学姐提到的她大四的时候想做一本电子杂志,明显她意识到要做成事不能单干,撰文编辑排版建构平台光是一样就能累趴一个人,所以她很聪明的借助了外力,而"带领团队"则是她能力所及的。这里敌人进行了一次巧妙的转换。我第一次玩徒步比赛的时候,一上来就是42公里,对於最长只跑过10公里的我来説,报名那一刻大概是雄性荷尔蒙爆表了,但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嘛,於是我就麻烦了几个牛人朋友每周训练的时间带上我,於是我的敌人就从"训练"变成了"准时出现在集合地点",反正跟着他们走(跑)就行了,解放自己薄弱有限的意志力,虽然第一次跑了15公里山路就没了半条命,但很快就突破了30公里爬到600多米高,最後比赛拿了团体组别第九名,并入了坑(慎入…)。这里想表达的是,考虑能力和各种限制有助於我们更仔细的把目标清单分类和清单项目从战略(strategy)层面落实到战术(tactic)层面。

顺带一提的是,重要的事情通常都是要求我们自我突破的,也就是在我们潜力以内能力以外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能力维度也可以用来检验一件事重不重要。

以上的框架稍微完善了一些,但再好的框架都只是破解了"知"的层面的迷思,因为框架本质上就是一些从繁琐的细节中提炼出来抽象的概念,对於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如Victor)来説,从抽象 -> 具体或许并不是很难,但对於我来説则是跨度很大的,像知乎着名帖子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点言重了…)。由知到行的跨度之大,大概就像数学老师给我们证明了若干个定理,然後布置了一条混合题,结果一看:…连题目都没看懂…但「知行合一」的境界还是值得追求的,以下我会提出两个有关执行力的个人建议,诚请指教。

我的经验告诉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做事的时候我纠结最多的不是如何把事完善的那一部分,而是怎么由零到一,比方早睡早起,比方开始看有关法律的书,对於这方面的屡战屡败,我的心得是:第一步跨得太大。我以前认为早睡不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吗,上床睡就是了呗,但事实上,尽管我的脑袋是这样想的,但对我的身体来説却不是,身体机能还没有慢下来,呼吸还是很急促,平常被压抑了的褪黑素分泌系统还没调节过来,反正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很多件"简单的步骤。受知乎采铜老师的启发[2],我知道我们的想法是以模组的方式所出现的,这些模组并不是一些可以马上被执行的东西。我们获得新习惯的时候往往要把一个想法再切开成数个executable steps。想想如果我们要教孩子"结鞋带"这一模组的情况,我们也要手把手一步一步教。而我在面对新习惯时,会直接把自己幻想成单细胞生物,例如单细胞生物在看巴内特的《自由的结构》的时候不会立订立连续看一个小时这样的目标,而是:看完这一小章节;不是要早睡,而是要关电脑 -> 把灯调暗 -> 设闹钟 -> 舒展身体放松肌肉 -> 听一段纯音乐 -> 闭眼。

还有一个我觉得挺管用的招是来自哈佛积极心理学公开课[3]的,里面説一般人觉得做事的应有节奏是1.下定决心 2. 打起鸡血一路狂奔 3. 不成功便成仁,但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是1. 先不管有的没有先做五分钟 2.预热了再想怎么改进和下一步的最优路径,而这五分钟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压缩的。以前还是比较中二的我,读书的方式是先灌一碗鸡汤,再拿出课本誓要大杀四方,准备长征四个五个小时,但往往就是刚不能久萎得更快,之后我就认命自己不是那些爆发力续航力同样爆表的航母型学霸,但承认也是一种勇气嘛。

如果说Victor和两位学姐分享的是高层次的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那我在这儿分享的则是偏向於底层的机械语言(machine language)。虽然人不是电脑,但有时候把自己想像成一台又死板又不人性死的电脑未尝不可,因为至少有时候我就是这样。

同学期末加油!

杜子虚(杜镇源)

[1] 如何在金融界出类拔萃 http://yu-chengwen.blogspot.hk/2007/11/blog-post.html
[2] 思维运筹学导论(实践篇 · 组块化 · 上/下)采铜
[3]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http://v.163.com/special/positive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