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廖海彬:被需要的感动
廖海彬:被需要的感动
白驹过隙,进入回报社会这个大家庭,已经快两年。每次见面会的收获虽不一样,但都是如此满载而归的激动和欢喜。
回报社会这个计划,不同一般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不仅是在经济上给予学生帮助,更多的是给学生莫大的精神支持。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纯粹的经济援助,只是帮助他人渡过困难期,而要真正脱贫致富获得成功,教其生存之道才是王道。
能进入回报社会这个大家庭,本身就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因为每一位成员,都是导师们精心挑选审核过的。所以,这里,必是精英聚集之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亮点与光芒,分别叙说着不一样的精彩故事,值得我们一一品味。
两年来,Ken从不间断给我们发电邮,向我们分享他对时事的看法与观点、生活的见闻与感觉。我深深地感受到,胸怀赤子之心的他,关注中国社会的新一代。他,是一位良师益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两年来,晓君师姐、艳昌师兄,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是你们, 教会我如何去思考与表达,我会铭记“为傲积累资本”的箴言,让我更清楚自己缺少什么,需要改善什么。谢谢你们,成为我的榜样。人在成长的时候,需要好的榜样。因为好的榜样,会让自己在需要选择的时候,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饮水思源,应是一种人生态度。能就近取譬,更难能可贵。依然记得第一次面试进入回报社会大家庭时,面试官问我“假如你以后成功了,致富了,你打算怎么做?”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回报自己的家乡”,那是2011年的四月份。而那年底我就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建一个团队,取名为“飞梦实践队”。想起来偷笑一下,那晚一边洗澡,一边为队名伤脑筋时,突然想起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以此为灵感意译为“让梦想腾飞”,队名取为“飞梦队”。
作为农村的一个乡镇,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以及“读书无用论”甚至“重男轻女”的谬论的影响,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辍学,学校教育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关心。
“中大飞梦实践队”—我们是一群从家乡司马浦镇走出的大学生,在自己学有所成之后,我们本着“回报母校,回报家乡”的原则回到了故乡,回报母校。而此次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支教”形式,在给母校学子传授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其为上一所理想的高中而奋斗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我们的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给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举办一系列以“素质拓展”为主题的活动并辅以我们在大学里掌握的部分专业知识,为他们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悟,在学习中也学会成长,在成长感悟生活。
公益的路上,从来没有先后之分。没必要等到自己致富时,才去回报社会回报家乡,而是可以从现在做起,投身公益,呼吁身边人加入我们的团队,传递正能量,传播希望。曾经被某个学校领导拒绝过,侮辱过,嘲笑过,我们曾伤心过,失落过。正是这种被需要的感动,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当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时,我们知道“ta们需要我们”,因为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
同样,每位资助人的存在,对我们学生而言,更是一种财富。回报社会的创始人-谢克人先生,每次看到他的笑容,仿佛就是对自己的鼓励。要知道,谢先生的严格要求,正是对我们的无比的期望,因为他太希望我们可以学到他们身上的经验,因为他太希望我们获得成功。James的“黄金一分钟”,同样让我们受益匪浅。当然还有很多导师,如明灯般照亮我们求学之路上。
依然喜欢那句话“遇见你,是我最美丽的意外”,公益路上,我们从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