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刘龄玲:“给”永远比“拿”快乐
刘龄玲:“给”永远比“拿”快乐
原来我不相信这句话。直到它在我身上发生了。
 
这几年我都在跟一个组织陆陆续续有所联系,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了,从我毕业的前一年开始。
它没什么名字,原来只是一个计划,叫做“回报社会助学计划”,提到它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叫做“回报社会大家庭”。
我毕业的前一年,申请并接受到了这个组织资助的五千块助学金。虽然说是助学金,但对于学生的成绩或者表现还是有些要求的,而且需要与资助人进行面对面的面试。所以,这好像不完全是“施舍”。
但当时吸引我的,是说在受助期间,需要参与资助人和学校举办的见面会。在当时看来,这是很神秘而有趣的事情。
我很荣幸成为学院当年唯一一个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参与这个活动的人,才让我成为今天的我。
 
五年前的时候,还只是每年四次简单的见见面。讲讲活动的初衷,讲讲这些企业高管大牛们的经历,讲讲即将步入社会或者升学的孩子们关心的话题。我那年好像学生也只有三十几个人吧,一个小教室就足够了。当时只是觉得有机会能和这些牛人前辈们聊一聊、听他们指点一下是多荣幸的事情,虽然他们说的话也不完全能听懂。
后来,我就毕业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和个别的资助人一直保持邮件往来。有时候也会在广州见面聊聊。
虽然也只是一年一两次的相互问候,我总是能洋洋洒洒一大篇,把我那些日子的状态、困惑和经历一股脑地倾诉出来。他们的年纪有些算我的哥哥姐姐,有些却真的是父辈。以至于每次见到我都不肯握手非要爱的抱抱。他们会及时回复我,给我鼓励和支持,也讲讲他们现在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正能量的互动。
 
有时候我也会回到学校,参加学弟学妹们的见面会,看看老朋友,认识新朋友。去的次数越多,感受就越深。以至于终于在这一次,做出我也要成为资助人的决定。
“回报社会助学计划”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选择的都是“种子选手”,是今天接受到帮助、明天有能力做出回报的人。资助人大多是香港人,他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爱可以感染和传播。这些年回去参加见面会发现,资助人越来越多,他们一直把它当成一个事业来做,至今已七年。学校也已经从中大发展到北京传媒大学和港大。单是中大的学生,每年从20-30扩大到40-50。而每一年对这些同学们宣讲活动理念的时候,他们都还是像第一次做这件事一样那么充满激情。
毕业之后,我总是觉得,时间比钱更重要,精力比钱更重要。每一次的见面,这二三十个资助人从全球各地聚集在广州,为的就是跟嗷嗷待哺的孩子们多一些交流;每一次的见面会都有明确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细致的安排;而且现在除了见面会还有学生们策划的回报社会活动,他们有空也会一同参加。或者他们真的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成未来的希望。
有时候他们会让我在台上讲几句,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经常语无伦次,因为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太多了。我不知道学生们懵懵懂懂地听了台上的分享能不能真的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不知道短短经历一两年的时间能不能给学生们带来改变。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或者这些资助人们也不知道,但他们仍旧在做。
这一次我决定加入他们的队伍,最原始的冲动就是我不希望在从一个旁观者和围观者的角度来参与这件事。我希望能够把我的历程和想法和学生们分享,我希望在活动中有更多的参与权、话语权甚至决定权,我希望能够真真正正的帮助到学生们。或者虽然我也还需要成长,但我希望和学生们一起。虽然每个月房贷的压力还是很大,就当做我每年多还一个月了,而且对于学生来讲,这一年的学费确实不是个小数。
 
只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对我表示感谢。
 
他们说“你是畢業生轉為資助人的第一名,非常感謝你完了回報社會的持續發展夢!希望回報社會之友成立後,能有更多畢業生加入資助人的行列。”
他们说“你是回报社会计划的骄傲!谢谢!”
他们说“我多谢您是因为您让我们看到多年来播种后第一个果实。”
他们还说“希望你在家人, 朋友和同亊间继续传揚这份爱, 感染更多人, 使中国未來更美好!”
 
其实,看到这些话,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说“是我要感谢你们,让我感受到、学会了爱。希望我能够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温暖你更多的人。我爱你们!”
我说“感谢您的肯定!”
我还说“相信其他的孩子们经过各位家长的关怀和指引,也都在各自的生活中散播爱,在他们准备好的时候会通过“校友会”找到我们。很荣幸四年以来能够一直和各位保持联系,并加入其中,我会继续努力的。”
 
其实,怎样才算真正的强大。那就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给永远比拿快乐。
 
感谢你关注GBTC http://www.gbtc.net/ ,希望你也能加入我们。
 
刘龄玲
2014-05-28 22:04:36

作者新浪博客“six00”
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b2b9c0101fpcx.html